广州东城下月起取消“新购房入学”

2018-4-3 17:30:57 新闻来源:厦门新闻网

     从5月1日起,东城不再向新建、在建楼盘提供借读公办学校学位名额;2020年7月1日后,停止受理凭房产对公办学位的申请。近日,东城教育新政引起普遍关注。3月30日下午,东城街道教育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新政出台的初衷和具体措施。

    东城教工委办副主任李树君介绍,随着东城房地产项目的快速发展和户籍人口激增,公办学校学位早就供不应求,导致东城的中小学只能通过改造架空层和功能室来满足需求,新政出台是为了缓解目前的供给状况。而东城也在努力扩建、新建学校,预计到2020年,可增加6000多个学位。

    教育新政

    5月起新购房产不再与学位挂钩

    根据《东城街道房地产借读生问题的善后处理办法》,从2018年5月1日起,东城街道的公办学校不再向新建、在建楼盘提供借读公办学校学位名额,相关房地产开发商不得做虚假宣传或误导性宣传。2018年5月1日(含)之后完成交易(以网签时间为准)的房产,不再与公办学校借读学位名额挂钩。之前拥有的符合条件的公办学校借读学位名额可在2020年6月30日(含)前使用。2020年7月1日后,停止受理凭房产对公办学位的申请。

    2020年7月1日后,非东城户籍的适龄儿童,可到户籍所在地入学;也可通过入户东城实现就近入学,或通过积分入学的办法申请入读公办学校、政府实施学位补贴的民办学校。

    在善后期间,借读生申请公办学校学位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申请小学一年级的学童需年满六周岁;申请初中一年级的学生需具有小学毕业生资格;业主拥有的物业是一手住宅用房或1995年以后确权的二手住宅用房(不含独栋);业主所拥有的物业未办理购房入户;业主拥有的物业建筑面积在50平方米(含)以上,其中50平方米(含)至90平方米(不含)的物业累计有1个借读生申请名额,90平方米(含)以上的物业累计有2个借读生申请名额,学位仅供业主本人或业主子女使用;业主所拥有的物业未使用完公办学校借读学校名额。

    制定原因

    “房产生”占比过高学位供不应求

    东城作为主城区之一,面积约占中心城区面积的一半。打算在东城购房,享受教育资源的业主非常多。新政一出,马上就受到了业主的关注。

    对此,李树君解释了政策出台的四大原因:

    第一,近几年来凭房产入学的非东城户籍学生占用的公办学校学位比例过高。2009年实施的房地产借读生政策为非东城户籍的学生入读公办学校提供了便利,但现在这部分学生占公办学校的学生比例已经过高了。数据显示,2015年,入读东城公办小学一年级的“房产生”占比为58.4%,初中招了1597人,“房产生”占比为42.3%。2016年“房产生”小学占比为53.8%,初中为38.8%。2017年,“房产生”小学占比为58.7%,初中为56.1%,都接近60%。

    第二,东城户籍儿童数量增长过快。一方面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东城户籍的适龄儿童预计在2020年会出现首批入学高峰,公办学位会出现供给不足问题,另一方面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和户籍政策调整让东城户籍人口增长进一步加快,据统计,2016年东城入户人数为5945人,6—14岁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为869人,2017年入户为8102人,其中6—14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1584人,入户人数比2016年增长36.3%,入户学龄人口增长了82.3%。

    第三,全市统一实施积分入学办法近年来不断完善和修改,在解决随迁子女入学方面已体现公平原则。目前,东莞市非户籍人口入学有两个政策,包括企业和异地务工人员子女,相关政策是比较完善和明确的。

    第四,凭房产入学挤占了东城公办教育资源,导致户籍人口和符合国家政策入学的异地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得不到充分保障。而近几年,周边的部分镇区也相继取消了“房产生”政策。

    综合这些原因,李树君说,为了缓解供需矛盾,需要街道调整供给结构以及政策,这是东城出台上述办法的原因。

    未来计划

    到2020年可新增6000多个学位

    新的善后办法实施后,非东城户籍适龄儿童入学可以通过入户或者积分到东城就学。目前,凭房产入学的政策还有3年期,业主有充分时间做好应对工作,东城将结合情况加大力度,优先保证东城户籍子女的入学,增加入学数量。

    李树君算了一笔账,东城每年都在改扩建学校。其中,2016年,增加了虎英小学,今后牛山的实验小学设置为30个班(45人标准)的规模;而到2020年,东城还会有2所新的小学投入使用。按照规划,东城还将在榴花公园附近新建一所公办初中。加上花园小学扩建,今年9月会增加13个班。按照每个班级45人的标准,到2020年,东城可以新增6000多个学位。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 © 2000-2013 www.cnce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QQ:2383424132